明朝


1.盂城驿(1375年)

盂城驿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南门外馆驿巷13号,明洪武八年开设(1375年),是京杭大运河旁一处重要的水马驿站。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南门大街,是我国著名的古邮政交通驿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原规模宏大,有牌楼、鼓楼、厅、库、马房等。里运河堤上有迎宾的皇华厅,驿内有公秦邮馆,驿北有驿丞宅第,因历经水火破坏,现仅存皂厅、敞厅、后厅、秦邮公馆门楼、驿丞宅及监房等。

   随着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盂城驿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连续投入巨资对驿站进行扩容、修缮,力求原汁原味再现明清时代建筑的特色风貌。眼下,盂城驿修缮整治二期主体工程已经竣工,馆驿巷牌坊下,典雅的仿古建筑群令人身心释然,沿着镶嵌"驿"字的青砖小径,马饮塘畔美景尽收眼底。运粮码头的浮雕墙,以白描写实手法雕刻的青砖,生动再现了高邮粮食集散、盐务商贸的繁荣景象,浮雕墙南侧的"风雨墙"则书写着历史沧桑。盂城驿周边正在成为一座开放式的仿古花园。这一变化,无论于驿站本身还是邮城百姓,皆为幸事。

明代驿站功能有二:一是供过往使臣投宿,相当于现代的招待所或宾馆。凡持有"驿关"的官员,可按官阶高低及仆从多寡免费享受驿站提供的住宿、膳食、舟车、夫马;二是邮送过境公文。明制:在主要邮路上一般是每隔10里设一邮铺,次要邮路则是20-30里不等。盂城驿是我国古代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处重要驿站。

  盂城驿于1995年修复并对外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jpg



2.秦邮董塘(1418年)

秦邮董糖又叫酥糖,是江苏扬州高邮地区的汉族传统名点,已有600多年历史。为明朝的翰林编修董璘(字德文)所制,也是元旦、春节等节日馈赠佳友的首选礼品,但该产品有一定的季节性,不适合在气温高的地区或季节储运。

秦邮董糖又叫酥糖,或叫董酥糖,是江苏高邮地区的汉族传统名点,已有600多年历史。原名酥糖,之所以称董糖,有两种说法。为明朝翰林编修董璘(字德文)所制,故名。
   董璘为永乐十六年(1418年)会试第一名,《国朝献徵录》记载“董璘,字德文,江苏高邮人,少敏勤学,永乐十六年(1418年)会试第一,登李骐榜进士,授翰林编修,有时名。寻以母老乞归养,一日母病思鲥鱼,时无鬻者,即诣镇江,祷于神,命渔者举网,忽得二鲥以归,乡里惊异。升修撰,与修实录。”董糖每块长约3厘米、宽、厚各约1.5厘米,用糯米粉、芝麻、白糖、麦芽等原料,手工精制而成,拆开包装纸,米黄色的董糖便呈现在你的眼前。每块有48层软片组成,厚薄均匀,层次分明,口味纯正,入口酥软,味美香甜,老少皆宜。是元旦、春节等节日馈赠佳友的首选礼品。该产品有一定的季节性,不适合在气温高的地区或季节储运。

孔尚任《食秦邮董酥,同陈鹤山、颜遇五、从子衍栻分韵》
皮酒名第一,子鸭美无对。山客过秦邮,停桡定解佩。董家千叶酥,琐细难臵喙。旅夜偶佐茶,乃知三者配。重叠雪花轻,胡麻同杵碓。不待芬齿牙,触手旋成碎。生津类蔗浆,甘凉或加倍。董家初制时,窃方自大内。再传已失真.犹能迈流辈。把杯坐茅蓬,咀嚼生感慨。秦邮冠盖途,市错每相赛。下河尚洪荒,儿女一舟载。呱呱索饭啼,举火哪能再。百钱买董酥,何如粳一袋。糟糠甘如饴,且免色为菜。
   一说董糖为董小宛所制,经考证为后人附会之说。

2.jpg


3.扬州钞关(1426-1435年)

钞关,是明清朝廷在内河航线上设立的征收船税的机构,主要设置在大运河与长江沿岸商品流通繁华的地段。钞关直接隶属皇朝户部。钞关,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其所在,甚至听都没听说过。但在以前,钞关家喻户晓。

钞关,是扬州城南边面临运河的一座城门。其实,它也并不是真正城门的名称。因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扬州挹江门外设钞关,征收过境船只税,故后人将挹江门改称为“钞关”,在民间亦称“关上”。而“挹”这个字是舀、酌、汲取,挹江的意思盖是汲取江中之水来滋润这座城市。明明是古运河水,怎么能称江水呢?旧时,长江涨潮时,江水一直可达这里,扬州人把钞关的水叫做江水。还有人说,以前扬州水井中的水有咸涩之味,人们一般不作饮用,上等的饮用水是江水,扬州过去有不少人取这里的水饮用,由此还衍生出一个卖水的行业。直到自来水遍及全城,这个行业才逐渐消失。

明清时期,运河两岸架设浮桥,以沟通两岸交通。从此,钞关城外商旅船舶途经频繁,钞关码头逐步形成,临河建屋增多,店铺林立,铺门临河而开,可见河上行船,商家与船家常喊话交易。据老扬州程裕祥介绍,钞关是明代新城的“窗口单位”,财货流通的枢纽。入得钞关,向北依次是埂子街、南柳巷、北柳巷直至天宁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沿街名肆相连,是名牌一条街,著名的如“伍少西帽铺”、“戴春林香铺”。到了清代至民国初年,沿岸市井繁荣,码头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盛极一时,成为扬州城与外埠水上交通要道。

3.jpg


4.王磐(1470~1530)

   王磐(约1470~1530)称为南曲之冠。明代散曲家。字鸿渐。江苏扬州高邮人。生于富室,好读书,曾为诸生,嫌拘束而弃之,终身不再应举作官,纵情于山水诗酒。性好楼居,筑楼于扬州高邮城西僻地,常与名士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他工诗能画,善音律,脱口而出,即合格调;常常丝竹觞咏,彻夜忘倦;性格飘洒,一时名重。 所作散曲,题材广泛。正德间,宦官当权,船到高邮,辄吹喇叭,骚扰民间,作《朝天子·咏喇叭》一首以讽。王磐散曲存小令65首,套曲 9首,全属南曲。著有《王西楼乐府》、《清江引·清明日出游》、《王西楼先生乐府》、《野菜谱》、《西楼律诗》

   王磐在担任翰林直学士期间,由于他博学多才,为人正直,深受众人的拥赞。王磐连惩了忙兀斛、西域大贾后,在真定扶持了正气,打击了邪恶,再加上他极力推行世祖忽必烈的以"农桑为急务"的方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真定也出现了繁华稳定的局面。

4.jpg


5.明代书画名家陶成(1471年)

 在故宫博物院众多藏品中,有一幅引人注目的《云中送别图卷》。画面上一人峨冠溥带,独坐松坡之上,一僮子侍后。两人手展画卷,峨冠者凝神而视。树下一僮子手牵鞍马,整装待发。人物形神兼备,衣纹线条流畅。左方丛林石壁,笔法粗放,墨气淋漓。这幅兼工带写的纸本墨笔画,收人了《中国绘画史图录》,作者就是明代著名画家陶成。 
   陶成,字盂学,一作懋学,后更敬学,号云湖仙人,江苏扬州宝应人。明成化辛卯年(1471)举人。他的绘画、书法造诣极高,与沈周、文徼明、唐寅、仇英“明四家”并称于世,有人甚至把他列于唐伯虎之上。明代文学家,书画鉴赏家李开先对陶成推崇备至、评价甚高。他的《中麓画晶》分明代画家为五等,陶成就雄冠其首。明韩昂《图绘宝鉴续编》云,陶成”书工篆隶直草,诗人奇古,画山川多用青绿,尤喜作钩勒,竹、兔与鸹、鹿,皆妙。 由其胸中洒然也”。明十才子之一李梦阳在其《观序上人所藏陶成画菊石歌》中,称赞陶成的菊花、岩石画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菊石专家计汝和、徐霖。诗中说: “陶生画菊石,潦草笔有力…近时名手计汝和,此生笔力方之过。江柬徐霖学画石,效颦差胜王与何。”故而有这样的说法: “得黄金百不如云湖画一幅。” 

5.jpg

6.扬州董子祠(1488-1505)

扬州董子祠位于扬州古城北柳巷小学内,相传西汉董仲舒做“(今扬州)相”时曾在此筑宅居住,后扬州人为纪念这位汉代大儒,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修筑“董子祠”以缅怀其对扬州做出的贡献。祠堂大殿进深九檩,前有卷棚、楠木柁梁,体量宏大。扬州董仲舒祠堂形制之大、建筑之精、保存之好,其他地方都无法与之媲美。 扬州的明代建筑已屈指可数,此建筑更显珍贵,1962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董子祠大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大进深,前有卷棚,体量宏大。现存的大殿为单层硬山双坡屋顶大式单体建筑,内部构架用料硕大,结构粗犷。前檐额枋上设置“品”字斗拱,构架5架梁以及正脊桁条下均设置攀间斗拱。地面铺设方砖,阶沿、台阶用青石筑成。
   董子祠方匾,匾上四个大字:“正谊明道”。它是康熙到了扬州,他专门为董子祠书写。康熙好读书,康熙十分尊重圣贤,康熙重视文化传统,这些都是事实。“正谊”的观念,“明道”的观念,其实都是董仲舒的观念,康熙不过是把它提炼出来,作为题字,不过是重复董仲舒的话,这也是事实。
“正谊明道”可以说是董仲舒提出的带有理想主义的道德要求。“正其谊,明其道”从积极方面说,“不谋其利,不计其功”。从消极方面说,都是教人摆正谊与利、道与功的关系。这不是不要利和功,而是不要见利忘谊(义),求功忘道,明确的提醒是:“不要谋求一己的私利,不应计较一时的近功”,做事先要以谊和道来衡量一番,切不可违义背道而有损于德。


7许泰(1504年)

   明朝江都(江苏扬州)人,许宁之子,袭职羽林前卫指挥使。弘治十年(1504年)武状元,以副总兵协守宣府,封为安边伯。帝封义子,赐国姓(朱)。曾参与平定刘六刘七起义。王守仁平定辰豪之乱时,许泰为夺功劳,在南昌大肆滥捕、诬陷、刑虐士民为宁王逆党,祸害更甚於辰豪之乱。又因为嫉妒王守仁对其万般排挤,并逮捉窘辱伍文定。明世宗即位后,朝廷大臣对许泰交相弹劾,伍文定亦上奏世宗许泰嫉妒王守仁功劳,及在南昌诬陷刑虐士民的罪状,世宗遂将许泰下狱,论死,后减罪改判流放充军戍边,死於戍所。

   在大明朝现有史料可考的52名武状元中,许泰是官职最高的一个(左都督正一品);也是唯一被皇帝收为义子、唯一被赐国姓(朱)、唯一被封爵(安边伯,永定伯)的武科状元。

6.jpg 

 

8.曾铣(1529年)

曾铣,字子重,扬州江都人。自入学作为诸生,就以才华自豪。嘉靖年(1529)成为进士,授官长乐知县。征召为御史,巡按辽东。辽阳发生兵变,叛卒抓住都御史吕经并加以侮辱。曾铣当时巡抚金州、复州,急传檄文征召副总兵李鉴停止吕经的苛政,并为叛乱军士请求赦免。吕经被释放,急走广宁,悍兵于蛮儿等人又捉住吕经进行侮辱。就在这个月抚顺士兵也缚住指挥刘雄父子。正巧朝廷派遣侍郎林庭木昂前往勘察,乱兵很害怕。辽阳兵变的倡首人赵劓儿暗中到广宁去与于蛮儿合谋,想等到镇城官上奏章时,就集众叛乱,被总兵官刘淮察觉,阴谋未得逞。复又结盟死囚,想等到林庭木昂到达,关闭城门搞兵变。但是曾铣已经刺探得到二城及抚顺为恶之人的姓名,密授诸将,将赵劓儿等数十人同一天捕获。曾铣向皇上说:"过去甘肃大同兵变,处置得过轻。群小人说侮辱朝廷命臣,杀主帅,罪罚不过于此,于是相继作乱。现在首恶应当急诛。"于是召回林庭木昂,命令曾铣勘察核实,将诸首恶全部斩首,将首级悬挂边城,全辽大定。

7.jpg


9.四望亭(1559年)

    四望亭位于西门街东。据《乾隆江都县志》载,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清康熙、雍正年间均曾修葺。原名文奎楼,后名魁星阁,是江都县学的组成部分。亭为砖木结构,八面三层,攒尖式瓦顶。底层四面皆有拱门与十字街道相通,故有"过街亭"之称。二、三层八而围以古朴的窗栏隔扇。登梯而上,推窗四眺,市区附近景色可一览无余。每层亭檐有八个飞角,三层共24个,每个飞角都有风铃,风吹铃响,声调悠扬。

四望亭原名"文奎楼",后名"魁星阁"。魁星是奎星的俗称,取"奎主文昌"之意,原是县儒学的辅助建筑,是江都县学的组成部分。上个世纪50年代县学内供奉孔老夫子的大殿还存在。县学大门前立有三座石牌坊。在"魁星阁"西侧,县学的东、西院墙界址处,又各有一座过街石牌坊。以这两座过街牌坊为界,行人从它下面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魁星阁"里边供奉魅星神。


10..文峰塔(1582年)

文峰塔位于扬州城南古运河东岸宝塔旁文峰寺内。建于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相传是为镇住扬州之文风,使学子在科举场上出头而得名。

   文峰塔为楼阁式塔,八面七层,砖木混合式结构,塔基为石筑须弥座,底层外檐向外伸展,基础坚实,端庄稳定,向上每层墙面皆为砖砌,斗拱、栏杆则为木结构,一到六层外观为八角,而内心都是四方,分向开门,内壁上下交错,重叠亦成八角形。到第七层时,内外壁统一为八角形。整体上讲,七层下大上小,结构稳定,所以清康熙七年,扬州闹过一次地震,官邸民房倒塌无数,唯独此塔仅是塔尖摇落,可见此塔之坚固。

8.jpg


11.周嘉胄(1582年)

周嘉胄,字江左,明代末期淮海(今江苏扬州)人。明万历十年(1582)生,约顺治十年至十八年(1658-1661)间卒,今年八十。顺治中寓居江宁,十四年(1657)与盛胤昌等称"金陵三老",时年七十六。

   周嘉胄擅长装裱等工艺,著有《香乘》一书,是中国香学文化之集大成,李维桢为之序。崇祯辛巳刊成。另有《装潢志》。

   装潢志图说》本书在原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图说”的形式对《装潢志》重新进行了标点注释,目的是让读者对照古文,全面深入地了解古代装裱技艺的精华,进而促进现代书画装裱技艺在继承中得到突破,在开拓中求得发展。正文后面撰写了《中国书画装裱古籍举要》和《比雅颂之述作,美大化之馨香》两篇文章,书后附有《赏延素心录》注译,以便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古代书画装潢的发展脉络和相关知识,并从中体会<装潢志>的历史价值。所录之原文,以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康熙丁丑年新安张氏刊本《昭代丛书》为主要依据,与其它版本不同的文字,则经过细心比较,择善而从。

9.jpg


12.文昌阁(1585年)

文昌阁在扬州汶河路与石塔路,三元路交会的广场中心。明弘治九年(1496年),扬州府同知叶元在府学之东的市河(即汶河)上建了一座文津桥。文昌阁,俗称文昌楼,位于扬州汶河路、三元路交叉处。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因是扬州府学的魁星楼,名为:"文昌阁"。旧日阁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扬州府学文庙建筑,已陆续圮毁,现在仅余文昌阁,阁高24.25米,矗立于广场中心。文昌阁为八角三级砖木结构建筑,与北京天坛的祈 年殿相似。阁的底层,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阁的第二三两层,四周虚窗,皆可输转。登楼四眺,远近街景,尽收眼底。每于节庆之夜,阁上彩灯辉耀街衢,为扬州闹市的一处佳景。文昌阁现为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高三层,三层重檐呈圆形。阁身八角形,底层外砌砖墙,四面开拱门。二、三层四周设窗栏隔扇,均可输转开关。顶为圆形攒尖式,上盖筒瓦。阁形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相仿。旧时阁上曾悬有“邗上文枢”匾额,并供有文昌帝君,寓昌明儒学文化之意。汶河游船原先可穿过文津桥,荡入瘦西湖。1952年,因汶河水道久淤,遂填河筑路,文津桥则埋于地下,文昌阁则立于广场地面。登楼眺望,远近景物历历在目。阁北与四望亭相望,西与唐代石塔相对,组成古朴街景。每逢节日之夜,阁上彩灯齐展,光耀数里,十分壮观。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扬州城市建设规划,在文昌阁广场上,将象征地恢复文津桥的景观 

10.jpg


13.明 朝《 嘉 靖 惟 扬 志 》

其中,现存最早的扬州古地图,是明朝《嘉靖惟扬志》中保存下来的方志地图,由明朝人手绘而成。春秋、隋唐、宋等时期的扬州地图均收纳其中。

《嘉靖惟扬志》,现存最早的一部扬州地方志书。明嘉靖二十一年(1592),朱怀干修,盛仪纂。全书原共三十八卷,包括郡邑古今图、建革志、疆里志等共二十一门类,今仅存十八卷。是书所记溯自唐尧时期的扬州,对唐宋之前的记载往往包寓江淮南北广阔区域。各门类迄止时间不一,有至明初,有至嘉靖二十一年。全书取材博洽,编纂严谨,内容丰赡,是研究扬州地区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一部重要典籍。

我社此次推出的《嘉靖惟扬志》以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所藏上海古籍书店据天一阁残本影印本为底本,原大影印,宣纸印刷,线装出版。

全书取材博洽,编纂严谨,内容丰赡,是研究扬州地区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一部重要典籍。



14.郑元勋(1603-1644年)

   郑元勋(1603-1644),明代画家。广陵(今扬州)人。字超宗,号惠东。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官至清吏司主事。工诗善画,为江东名流。善山水,宗吴镇,尤工山水小景,措笔洒落全以士气得韵。英年早逝,徐沁《明画录》卷五谓"因悍镇分地临扬,欲纾难而出语小误,为众击,惨死,时论惜之。卒年四十二。

   传世作品有《临石田山水图》轴,纸本,水墨,纵125.2厘米,横52厘米,右边有行楷书款署"郑元勋",钤"超宗氏"白文印,左上角有董其昌题跋:"沈启南自题画山水云:诗在大痴画中,画在大痴诗存。恰好百二十年翻身出世作怪,吾于超宗此图亦云然。其昌。"现藏苏州市博物馆。又有崇祯七年(1634)作《山水册》(八开)现藏南京博物院。著有《影园诗钞》。

11.jpg


15.扬州昆曲(明末)

明代扬州有个女子叫金凤钿,读《牡丹亭》成癖,一心想嫁给汤显祖。后来听说汤显祖已有家室,而且在京师待试,但她思之再三,仍然“愿为才子妇”。她大胆给汤显祖寄去一信,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书信几经辗转,到达汤显祖手中。等到南宫报捷,汤显祖被此信感动,星夜兼程赶到扬州。不料此时金凤钿已因相思而死,临终留下遗言:“汤相公非常贫贱者,今科贵后,倘见我书,必来见访。唯我命薄,不得一见才人,虽死目难瞑。我死,须以《牡丹亭》曲殉,无违我志也。”汤显祖感其知己,亲为经葬,并守墓一月有余。 金凤钿因《牡丹亭》而殉情的故事,说明《牡丹亭》在女性中影响至深。同时说明昆曲在明代已流传至扬州,汤显祖在明代扬州女性中拥有忠实的崇拜者。

12.jpg


16.武坚莲湘花鼓(明末)

武坚莲湘花鼓"始于明,行于清,盛于当代",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它富有传奇色彩,"花鼓救驾"的传说让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津津乐道。它的动作优美、简洁明快;它的伴奏质朴、欢快、清亮、优美,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它的《春到水乡》、《送郎参军》等优秀节目,思想性、艺术性很高,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武坚莲湘花鼓历经400多年的发展。花鼓以舞为主,以唱为辅,一般由4人演出3个行当。表演时,少年手敲节奏强烈的小锣,三花脸手挥纸扇,2村姑右手各舞1根花团锦簇的莲湘,左手对应地挥动花手帕,边演边唱,生动活泼,轻盈、诙谐。

武坚莲湘花鼓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普遍赞誉。它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史上的经典力作,是武坚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莲湘花鼓”的唱词有长有短,内容有歌颂古代英雄豪杰的,如《武松打虎》、          《李逵法场救宋江》;有表现男女爱情的,如《数鲜花》、《双下山》;还有揭恶崇善的,如《秦香莲》、《宋江杀惜》。其词句通俗活泼,贴近生活,如《水乡十二月》花鼓词唱道:“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点红灯,富人高屋饮美酒,穷人乞讨沿街走……”以那委婉深沉的旋律,描写水乡农民在旧社会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生活。如怨如慕、似泣似诉的情调道出了水乡农民的辛酸和悲愤。

13.jpg


17.扬州“观音山香会”(明末)

【观音山香会】起源于明代,兴旺于清代。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得道之日,此日扬州观音山香火最旺盛。届时,方圆数百里及沪、浙、皖等地香客陆续赶来敬香,且以步行为诚。十八日晚即有人上山敬祖香,十九日天未亮就有人到寺里争烧头香。所有的进香客身着整洁素色衣裤,秩序井然,自行成队,三步一磕头,直至山门或庙门。再进庙燃烛敬香,躬身跪拜。敬过正香,有的给长明灯施油,有的献长幡,有的献幔帐,有的给观音佛像献披风,也有人给僧人施舍素果糕点等食品,谓之“结缘”。然后到殿外“梵天香海”处烧香,以敬寺外诸方神灵,最后买一束茴香草带回,以示“回乡得福”。14.jpg


18.扬州弹词(明末)

扬州弹词是一种江苏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原名弦词。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南京和苏中的高邮、里下河一带。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属于姊妹艺术,弹词形成较晚,约始于明末清初。对于扬州弹词的专门论述,实际上只见于《说书史话》和《扬州曲艺史话》二书。《说书史话》(陈汝衡著)中有《弦词》一节,以简略的篇幅介绍了扬州弹词(也即弦词)的历史、音乐、书目、艺术、演员,但全文不足千字。《扬州曲艺史话》(韦人、韦明铧著)中有《扬州弦词散论》、《关于“张家弦词”》两篇,对扬州弹词的名称、起源、史料、书目、音乐、艺术特色以及张家弦词的传承系统、艺术造诣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两文长达三万字。但对于扬州弹词这一曲种来说,研究的课题仍然很多。

15.jpg


19.扬州评话(明末)

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是以江苏省扬州方言说表古老的汉族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中、苏北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 扬州评话始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到清代中叶的时候就达到了极盛阶段。扬州评话以描写细致入微、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但井然不乱而见长,讲求剧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上生动有趣。

   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评话是以江苏省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汉族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如屡试不第后成为扬州评话艺人的叶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愤心情寄寓到《岳传》中,说演《宗留守交印》"声泪俱下",感人至深;浦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编说《清风闸》,塑造了以皮五辣子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影响深广;艺人邹必显独创新书《飞跎传》,讽刺嘲笑的矛头直指统治阶级中的显赫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压迫者的心声,丰富了扬州评话的表现内容。

16.jpg


20.漆艺大师江千里(明末)

江千里(生卒年不详) 扬州人。一作浙江嘉兴人。字秋水。明末清初镶嵌漆器工艺家。

点螺漆器亦于此时乘势兴起。万历年间扬州著名漆艺大师江千里(字秋水),以制作点螺漆器著称于世。江千里毕生辛劳,留下数千件漆器作品(包括平磨螺钿和点螺),现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博物馆均珍藏着他的许多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点螺漆器就有很多件。其中一件明“江千里”款识的“嵌螺钿金银片长方盒”,盒盖、盒底立墙,上下通景,四面各饰一龙,两横面的龙腾空而起,两纵面的龙正兴风作浪,波涛中还有几尾鲤鱼,若隐若现。龙的须发、海水、卷云等处的细线,均用薄螺片镶嵌,龙眼、龙鳞镶嵌全绿,海水、浪花则填以银丝。起于明而盛于清的扬州骨石镶嵌和百宝镶嵌漆器,为明末扬州著名漆艺大师周翥所创。《春草堂集》中说“(扬州)又有周翥,以漆制屏柜,几案、纯用八(百)宝镶嵌、人物、花鸟颇有精致”。清人钱咏《履园丛话》一书记载:“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始创此法,故名周制”。


21.傩舞跳娘娘(明末)

傩舞(跳娘娘)是一种宗教祭祀性舞蹈,出自古巫、古傩这个渊源,明末清初,它出现在“香火会”中,成为人们设坛请神、祈福消灾时的必跳之舞。

“跳娘娘”者手持花香鼓,“舞不离鼓,鼓不离手”,所以亦称“花香鼓舞”。它虽具有傩舞性质,但不带面具,不扮鬼脸,不演鬼戏,不呈凶恶状,而是衣着艳丽、舞姿妩媚、韵律优雅,自始至终给人以美感。

“跳娘娘”为男扮女装独舞,身着凤冠、霞帔、百褶裙,裙边挂满了小铃铛,在简单的打击乐伴奏下,舞蹈动作优雅娇柔。全套动作计有28式,而且多以凤鸟形态取名,有“凤凰朝拜”、“凤凰展翅”、“凤凰理衣”、“凤凰抖毛”、“凤凰三点头”、“丹凤朝阳”等。这种独具魅力的舞蹈,亦被称为“凤舞”。乡亲们评价道:“远听锣鼓近听声,唯有凤舞最拿魂。”

昔时,“跳娘娘”,舞前唱“诀术歌”,舞后诵鼓儿词,击鼓而舞,舞毕而歌,三天三夜唱不完。其内容上达天文,下通地理;各种知识,包罗万象;合辙押韵,通俗易懂,集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别种样式的百科全书。

“跳娘娘”曾在扬州城北黄珏镇一带极为流行,那里的“丁氏香火”最为出色,延绵十余代,传承不息。“跳娘娘”因其舞技独特和价值鲜明,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吸引了众多专业艺术团体前往采风和学习,先后又演化为双人舞、三人舞及群舞,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称为人们所熟知的中国汉民族民间舞蹈的代表作之一。


22.东关街(明末)

东关街是扬州明清古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全场1122米,关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

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东关街上的"老字号"商家就有开业于1817年的四美酱园、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1909年的陈同兴鞋子店、1912年的乾大昌纸店、1923年的震泰昌香粉店、1936年的张洪兴当铺、1938年的庆丰茶食店、1940年的四流春茶社1941年的协丰南货店、1945年的凌大兴茶食店、1946年的富记当铺,此外还有周广兴帽子店、恒茂油麻店、顺泰南货店、恒泰祥颜色店,朱德记面粉店等。东关街是扬州手工业的集中地,前店后坊的连家店遍及全街,如樊顺兴伞店、曹顺兴箩匾老铺、孙铸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孙记玉器作坊、董厚和袜厂等。和东关街紧紧相连的是东圈门的古街区。两条街现已结合起来共同规划、整治、开发,这里除有老字号店铺外,还集中了众多古迹文物:有逸圃、汪氏小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还有扬州较早创办的广陵书院、安定书院、仪董学堂,和明代的武当行宫、明代的准提寺等。



23.扬州八怪纪念馆(明末)

现存古建筑明代的楠木大殿,今辟为主展厅,展示十八世纪扬州的风土人情,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八怪”因此孕育而生。东西廊房及珍品陈列厅,陈列有“八怪”书画及扬州书画家代表作,供游客品赏。

   扬州八怪纪念馆内部构造:现存古建筑明代的楠木大殿,今辟为主展厅。大殿构架多为楠木制成,其梁架很有特色。大殿内彩绘在扬州地区少见,因扬州梁架都精于雕镂,少施彩绘,但大殿内却遍施彩绘于梁架之上,甚至不用藻井,而以五彩遍装,从仅存的小片彩绘分明看出,梁檩枋的彩绘为宋代风格。而大片保存完好的则是明代早期彩绘风格:构图鲜明,多用连枝图案,花纹轮廓简单,色彩多用青绿及黄白互相衬托,表现花纹和底色。东西廊房及珍品陈列厅,陈列有“八怪”书画及扬州书画家代表作,供游客品赏。还有金农寄居室复原陈列,展现“八怪”书画创作生活的历史氛围。馆内保存有千年古树,增设了假山水池,绿草如茵,洁净清幽,是扬州独具特色的参观游览景点。


24.邵伯锣鼓小牌子(明末)

邵伯锣鼓小牌子属于一种丝竹与锣鼓相间的汉族民间器乐种类,流布于扬州江都邵伯镇及其毗邻的杨庄、真武、樊川、仙女庙等地区(包括邵伯湖西岸邗江沿湖集镇)。起源于明,形成于情,江苏地区的汉族民歌、小调非常丰富,对于发展衍变中的民间器乐不能不有所影响。邵伯锣鼓小牌子正是这一历史阶段的产物:一方面其曲调来源于民间的清曲小唱;另一方面在乐曲结构上又受到传统十番锣鼓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形态。

邵伯锣鼓小牌子的独特音韵留给邵伯人的印象极深。流行的牌子曲有60多首,常奏的有“八段锦”、“二六”、“青阳扇子”、“鹦鹉歌”、“十八省夹堂子”以及“剪剪花”、“川心”、“梅花三弄”、“柳青娘”、“十八省”、“九连环”、“下盘棋”等。前五首为邵伯独创。其艺术特色可举两曲:一是“鹦鹉歌”,顾名思义好似鹦鹉唱歌,婉转动听,舒畅缓慢,但有时忽然高亢。这好像鹦鹉唱歌最好听的时候,给人以明朗高亢的感觉。二是“十八省夹堂子”。此曲很为普及,但节奏平淡不够明快热烈。改编后的“十八省夹堂子”则抒情、欢快、热烈奔放……

17.jpg


25.瓜洲古渡与杜十娘(明末)

   瓜洲古渡风景区是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距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中心15km,润扬公路大桥、镇扬汽渡、扬州港与其毗邻相接,镇江金山寺与园区隔江相对。

   早在明代,杜十娘的故事就广为流传了。名妓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她深知沉迷烟花的公子哥们,由于倾家荡产,很难归见父母,便日积月累地积攒了一个百宝箱,收藏在院中的姐妹那里,希望将来润色郎装,翁姑能够体谅一片苦心,成就自己的姻缘。经过长期考验和寻觅,她选择了李甲,并且欲望终身托付于他,因而让李甲四处借贷,又拿出自己私蓄的银两,完成自己从良的心愿。投奔他人从良是杜十娘重新做人的必由之路,因此姐妹们听说她顾从李甲离开妓院,大家都是纷纷相送,并以资相助为盘缠将百宝箱还给于杜十娘。其实,前部分的经历是杜十娘与李甲素不相识,李甲担心归家不为严父所容,杜十娘便与李甲泛舟吴越,徐徐图之。在途中,一富家公子偶然相遇,目睹杜十娘美貌,心生贪慕,就乘与李甲饮酒之机,巧言离开,诱惑并使李甲以千金银两之价把杜十娘卖给了他,杜十娘明知自己被卖弄,万念俱灰。

18.jpg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