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1顺治年间1644-1661


扬州十日

   又称扬州屠城,[是指史可法督率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 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封刀。“烟花三月下扬州”,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满清大屠杀是清军在侵吞汉地时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强迫汉人和其他民族剃发易服,遭到强烈抵抗后,采取屠城政策来强行推行剃发易服和树立淫威。

1.jpg


2康熙年间1662-1722

康熙六下扬州

康熙第一次下扬州,是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他从北京沿着大运河,从北往南走,来回都经过了扬州。但是,他第一次来扬州,并没有住进扬州城,而是将龙舟泊在仪征的长江中间。因为“扬州十日”的缘故,他内心还是觉得有些不安稳。扬州又太有诱惑力了,所以他选择白天进城,只有一天的时间,游览了栖灵寺、平山堂、江天寺。其实,当时没有栖灵寺,只有大明寺,因为康熙对“大明”比较忌讳,所以就以寺中栖灵塔为名改称“栖灵寺”。

2.jpg 

康熙二下扬州,是在康熙二十八年,间隔了5年的时间。第二次来到扬州的时候,康熙就把船停在了江都陈家湾,历史记载:“郡市民迎驾”,百姓的态度就缓和了。这次他住在了扬州府里,住了一天时间。他到处视察河患,进行治理。

3.jpg 

康熙三下扬州,是在康熙三十八年,中间又有了10年时间。这次来到扬州,康熙主要修水利,让百姓安居乐业。为了他的到来,当地官员修建了高旻寺,康熙题字“敕建高旻寺”。当时,他看到附近的居民遭到了火灾,他就派手下的近卫军去帮忙灭火。此外,他还补偿百姓的损失,每烧毁一间房,补偿3两银子,并且发到每个受灾百姓的手中。

4.jpg

 

康熙四下江南,是在康熙四十二年,来回都是住在扬州的。此次南巡,扬州盐商捐资为康熙皇帝修建了高旻寺行宫,在城南15里茱萸湾(非今日湾头之茱萸湾),寺额及塔额皆由康熙御赐。次年,他又亲撰《高旻寺百年记》。住在行宫里,南巡也开始有规律起来,两年一次。离开扬州到宝应的时候,登岸视察河工,亲自在宝应湖上丈量水深。

5.jpg 

康熙五下江南,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视察黄河、淮河的水利,看看效果如何。当时百姓对他已经非常爱戴了,运河两岸有很多百姓夹道欢迎,一边奔跑一边欢呼。这次南巡,是康熙在扬州逗留时间最长的一次。当时有人对康熙的行程进行了详细记载:“3月11日,各地官员匍匐叩见,进献古董、字画等;12日,康熙进城,灯笼如白练一样;13日,康熙在行宫里写字;14日,康熙前往镇江,曹寅等官员又来送礼,其中有白玉环一只、白玉鹦鹉一对。盐商送上古玩60件,还送给随行的皇太子40件……”

6.jpg

 

康熙六下江南,是在康熙四十六年。当时盛况空前,河北、山东各地的百姓都非常拥护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7.jpg



扬州八怪

高翔(怪在淡泊)

   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江苏扬州府甘泉县人,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终身布衣。善画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从 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韵胜。〗亦 善于写真,金农汪士慎诗集开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精刻印,学程邃。亦善诗,有《西唐诗钞》。

   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朝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辍”。意思是说,石涛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扫墓,直到死都没有断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很深。高翔除擅长画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写真和刻印。

   他与汪士慎都喜画梅花,汪梅繁枝,高梅简枝,各有意趣。金农曾说过高翔笔下的梅花“其瘦处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也“。

8.jpg


黄慎(怪在悟性)

   黄慎(1687-1770后),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寿,菊壮,号瘿瓢,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为“扬州八怪”中全才画家之一。

   青年时,学习勤奋,因家境因难,便奇居萧寺,"书为画,夜无所得蜡,从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 变为粗笔写意。

   黄慎的写意人物,创造出将草书入画的独特风格。怀素草书到了黄慎那里,变为"破毫秃颖",化联绵不断为时断时续,笔意更加跳荡粗狂,风格更加豪宕奇肆。以这样的狂草笔法入画,行笔“挥洒迅疾如风,”气象雄伟,点画如风卷落叶。黄慎的人物画,多取神仙故事,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樵夫渔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绘,给清代人物画带来了新气息。黄慎的人物册页《赏花仕女图》刻画一美丽女子对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鹤图》则取材于苏轼《放鹤亭记》,画面右侧立一白鹤,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飞翔之鹤,童子手挽花篮,却自顾嘻嘻而乐。 “生平梦梦扬州路,来往空空白鹤归”(黄慎《题林逋驯鹤图》),黄慎两次寓居扬州,先后17年,十里扬州,成为他一生的依恋。他的人物画最具特色,有《丝纶图》、《群乞图》、《渔父图》等。他的诗被同乡人雷宏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9.jpg


金农(怪在才)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华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

   精篆刻、鉴定,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 ,风格古雅拙朴,作品有《墨梅图》、《月华图》等。又长于题咏,"每画毕,必有题记,一触之感"。也擅长书法,取法于《天发神忏碑》、《国山碑》、《谷朗碑》。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篆刻得秦汉法。诗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其书画题跋被辑成有冬心画竹、画梅、画马、自写真、杂画题记等。

李方膺(怪在倔)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10.jpg

李方膺(怪在倔)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11.jpg


李鱓(怪在命)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 ;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12.jpg


罗聘(怪在使命)

   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洲渔父、师莲老人。清代著名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县,后寓居扬州,曾住在彩衣街弥陀巷内,自称住处谓“朱草诗林”。为金农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历。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他又善画《鬼趣图》,描写形形色色的丑恶鬼态,无不极尽其妙,藉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兼能诗,著有《香叶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广印人传》。金农死後,他搜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後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两峰蓑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

13.jpg


汪士慎(怪在人)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 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画梅题记》)但从他存世画梅作品看,并 非全是繁枝,也常画疏枝。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风雪山林之趣。 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工妙腾于示瞽时,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岁时双目俱瞽,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诗,著有《巢林诗集》。

14.jpg


郑燮(怪在传奇)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图》。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郑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一金农都感叹说,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板桥的书法, 自称为“六分半书”,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 穷极变化。这幅“两歇杨林东渡头”行书,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顿之间尤为明媚动人。郑板桥别具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15.jpg

3雍正年间1723-1735

扬剧

   清代,繁华的都市扬州,吸引了全国各地一个个梨园班子,从江南、河北、陕西、山东……纷纷来扬州,带来了昆腔、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腔等。扬州的苏唱街,还成立了戏曲艺人的行业工会——梨园总局。那些操着南腔北调的艺术家们,一个个身怀绝技,在扬州城引吭高歌,大显身手。他们不但带给了扬州市民欢乐,而且带给了扬州文化滋养。

 

   康熙,雍正年间,扬州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戏——扬州乱弹呱呱出世。嘉庆年间,扬州乱弹又同民间的香火、花鼓相结合,因此出现了中国戏曲史上极为罕见的现象——同一城市同时产生了两种戏曲:扬州香火戏与扬州花鼓戏。1931年扬州香火戏艺人和扬州花鼓戏艺人在上海聚宝楼共同演出《十美图》。于是,一个新型的、统一的扬州戏,在上海滩诞生了。这就是后来的扬剧。

 

4乾隆年间1736-1795

史公祠

   史可法墓祠位于城区广储门外街24号,始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咸丰年间会与兵火,1870年重建。现存祠堂,飨堂,方亭,四面厅等建筑,为清代所建;晴雪轩、梅花仙馆等建筑,为民国时期增建。

   史可法,崇祯进士,抗清名将,初为西安府推官,后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40多岁仍无子,它的妻子曾经劝他纳妾,史可法说:“王事方殷,敢为二女乎?”1644年,明亡,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督师扬州。1645年4月,清兵围困扬州,史可法发出十万火急的军书,征召各路将领率兵前来保卫扬州,竟无一路前来增援。在外援断绝、军饷不济的情况下,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坚守孤城,终因寡不敌众而城破,不屈而死。



白塔

   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史载借鉴北海琼岛春荫之白塔,高28.5米,由十三天、龛和塔基三部分组成,它是我国现存砖砌喇嘛塔为数不多的代表作。

   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该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观》。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音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推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16.jpg

五亭桥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盐御史高恒为迎接乾隆第二次南巡,挖开湖上的莲花埂,以便皇上的画舫能够直达平山堂下。莲花埂挖开后,为方便皇上的陆路回程,高恒又挟两淮盐业重资,在莲花埂上建造了这座桥,名为“莲花桥”,俗称“五亭桥”。

   当初建造五亭桥,是为了“接驾”,客观上却为瘦西湖增添了不可多得的一景。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赞誉此桥是“中国最秀美的桥”。

   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赞美五亭桥,写下了许多激赏之作。如清人黄鼎铭《望江南百调》 :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17.jpg


重宁寺

   位于城区长征路,清代扬州八大明刹之一,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寺建成后,乾隆赐名“万寿重宁寺”。咸丰年间除大雄宝殿外,其余建筑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建,光绪年间再建。



5嘉庆年间1796-1820 

个园

   位于扬州盐阜东路10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为住宅园林。因主任爱竹,且竹叶形似“个”字,故名“个园”。



6光绪年间1875-1908 

何园

   原名寄啸山庄,坐落于扬州徐凝门街66号,全国首批20个重点公园之一。这座占地14000余平方米,有中西合璧艺术特色的大型私家住宅园林,是清代同治年间,曾任湖北汉黄道台、江汉关监督、清政府驻法国公使的何芷舠,归隐扬州后,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于光绪九年(1883)花费巨资建造的。

   2005年4月,著名古建园林专家罗哲文先生为何园题写了“晚清第一园”的称号。

18.jpg

19.jpg



卢姓盐商住宅

   卢氏盐商住宅始建于清光绪20年,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住宅建筑,也是反映扬州盐文化的重要遗迹。宅主是盐商卢绍绪,江西上饶人,清同治末年来扬业盐致富。

   卢氏盐商住宅坐落于康山文化园旁,临街朝南的大门气派而考究。门楣上的砖雕异常精美,虽经沧桑岁月,但仍可辨出砖雕上神态各异的人物活泼灵动,栩栩 如生。置身其中,淮海厅、兰馨厅、涵碧厅、怡情楼,厅厅相连,厅堂阔大,可设宴百席,气派非凡。漫步宅内,从第一进到第四进,天井两侧分布着小型花园, 假山、花草、布局风格各异,构思精巧。深入后院,意园里盔顶六角亭、石船舫、水池等相映成趣。


汪氏小苑

   汪氏小苑座落在扬州市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4号,因主人姓汪,住宅为主,苑则相辅,苑面积不大,故称汪氏小苑。汪氏小苑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遗存老房旧屋近百间,建筑面积1580余平方米,是今存扬州大住宅中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汪氏小苑其宅特点是房屋布局规整,装饰雕琢精湛,庭园玲珑精巧,文化底蕴丰厚。汪氏小苑以其独有的特色和鲜为人知的盐商秘闻多年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来访。


朱自清故居

   在安乐巷27号,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198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本人又毕业于扬州的江苏省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后又在扬州做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