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1206-1368
元十三年银锭扬州元宝
关于扬州元宝的来历,史书上曾有明确的记载:“银锭上字号扬州元宝,乃至元十三年大兵平宋回扬州,丞相伯颜号令搜检将士行李,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每重五十两。归朝献纳世祖,大会皇子、王孙、驸马、国戚,从而颁赐或用货卖,所以民间有此锭也,朝廷亦自铸,至元十四年者,重四十九两,十五年者,重四十八两。” 《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志,银部汇考二银锭字号条 这里说的是至元十三年,在扬州时,元丞相用搜刮将士行李所得的银两铸成五十两重的银锭,进献给皇帝等,并且在这种银锭的背面铸上“元宝”二字,称为扬州元宝。这种扬州元宝目前仅发现这八件,其中七件被国家的博物馆收藏。
1265~1274年普哈丁
阿拉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16世裔孙普哈丁病逝并安葬于扬州。1265~1274年,普哈丁在扬州传教近 10年,参与修建了扬州伊斯兰教仙鹤寺。后至山东游历,1274年在由济南返扬州途中病逝。临终时,他要求将遗体葬于扬州运河东岸的高冈。后来各代一些来 扬州传教或经商的阿拉伯人亦葬于园内。墓园历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存。
公元1279年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与扬州
朱世杰是元代新扬州人。
元代平民数学家、教育家朱世杰(1249-1314),字汉卿,号松庭,燕山(今北京)人氏,毕生从事数学教育。元统一中国后,朱世杰曾以数学家的身份周游各地20余年,向他求学的人很多,他到扬州时“踵门而学者云集”。最后寓居扬州,从事数学的研究和讲学,
朱世杰不仅是新扬州人,而且是扬州的女婿。
在宋元时期的数学群英中,朱世杰的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如果把诸多数学家比作群山,则朱世杰是最高大、最雄伟的山峰。朱世杰全面地继承了秦九韶、李冶、杨辉的数学成就,既吸收了北方的天元术,又吸收了南方的正负开方术、各种日用算法及通俗歌诀,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写成以总结和普及当时各种数学知识为宗旨的《算学启蒙》(3卷),又写成四元术的代表作《四元玉鉴》(3卷),先后于1299年和1303年在扬州刻印,把我国古代数学推向最高的境界,形成我国传统数学的最高峰。
1282年马可·波罗曾来扬州
马可·波罗(约1254-1324)出身于威尼斯商人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波罗和叔父玛窦波罗都是威尼斯的大商人,再带马科波罗东来之前曾来过一次。第二次携带马可波罗东来是1271年,那年马可·波罗才十七岁。
据史料记载,1282年,马可波罗曾来扬州生活了3年,自称奉大汉之命,在此为官。《马可·波罗行记》为后人留下了700多年前元代扬州诸城的珍贵资料。
《马可·波罗行记》中对扬州的描述:
从泰州发足,向东南(按:应为向西南)骑行一日,终抵扬州。城甚广大,所属二十七城,皆良城也。此扬州城颇强盛,大汉十二男爵之一人驻此城中,盖此城曾被选为十二行省治所之一也。应为君等言者,本书所言之马可波罗阁下,曾奉大汗命,在此城治理亘三整年......
1283年关汉卿到过扬州
关汉卿(生卒不详),元大都(今北京)人,著名戏曲家。大概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后,关汉卿六十岁左右,曾南下漫游,到过扬州。他在散曲《赠朱帘秀》中写道:“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七十岁左右,创作了名剧《窦娥冤》,提到窦娥的父亲是“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有论者提出,此剧系取材于流传于淮扬一带的冤狱故事。
1327年萨都剌路过扬州写《过江后书寄成居竹》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五十六岁的萨都剌以三甲进士及第,是年秋授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于赴任途中路过扬州。萨都剌有《过江后书寄成居竹》诗,云:“扬州酒力四十里,睡到瓜州始渡江,忽被江风吹酒醒,海门飞雁不成行。”成居竹,名原常,是隐居在扬州的一位不求仕进的人,萨都剌过扬州与他相见,过江后又作乐这首诗相寄。还有一首《赠弹筝者》:“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据考这也是赠给当时扬州一位精于弹筝的沈生的。
两淮盐运
“扬州繁华以盐盛”。自元代设两淮都转盐运使以来,扬州成为两淮地区盐业的转运、管理中心和苏皖鄂赣诸省食盐销售中心。
元代“霁蓝釉白龙梅瓶”
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霁蓝釉白龙梅瓶” 。
数据:高43.5厘米 口径5.5厘米 最大腹径25.3厘米 底径14厘米
它曲折的“身世”。
【梅瓶曾经的主人是扬州轻工机械厂的退休工人朱立恒先生,这件国宝本是他家祖传之物.30年前,就是他以18元的价格把梅瓶卖给了文物商店的。1976年地震震情紧张,因担心梅瓶在地震中遭到破坏,于是瞒着妈妈和哥哥来到文物商店,当时收购人粗略验瓶后开价格16元,最后18元成交。 据朱立恒先生回忆,此瓶船到他这一辈已是第六代了.祖辈几代曾在朝廷做官.1945年他家住江都时,曾有人以18石米向他母亲收购梅瓶,被他母亲拒绝了。文革时为保护梅瓶不被破坏,母亲还用墨汁把瓶上的龙纹涂抹起来,用面布包好藏于床下。这个梅瓶在民间保存了600多年,在没有很好保护措施下依然完好无损,可见其工艺之精湛,质地之上乘,价值之珍贵。
周长源,原工作于扬州博物馆,是瓷器方面的专家(还有很多头衔)。正是他找到到了梅瓶当年的主人。因从事瓷器方面的研究,所以他一直留心梅瓶1992的身世查考,不过历时十年一无所获。直到1992年,因家中父亲去世,他在家中宴请帮忙料理丧事的朋友吃饭,而梅瓶的主人正是他弟弟的朋友。在席间大家谈及古玩珍宝时,朱先生讲出了梅瓶出售的经过。后来周先生专门写文章介绍了梅瓶的真正出处刊登在收藏家杂志上。当时文物商店对元代瓷器缺乏研究,误定为清代,长期置于店內并未给予重视。
又过了一段时间,上海市外贸公司的一位沈胜利先生来扬,见到梅瓶后对梅瓶的年代提出了异议。由此受冷遇的蓝釉白龙纹梅瓶开始受到扬州文物商店和中国古陶瓷学术界的关注。后经故宫博物院的先铭先生(已故)。南博的王志敏先生(已故)两位古陶瓷专家共同鉴定一致认定为江西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器精品。】
梅瓶造型秀美,纹饰精美生动,蓝釉呈色鲜明纯正。高温蓝釉的烧制成功,为瓷器的颜色釉增添了新品种,为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关街
元代时,扬州富户赵氏在东关街上开了一家明月楼,一时题咏皆不称意,元朝书画家赵孟頫得知后即席题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睢景臣
睢景臣(约1275—约1320),一作舜臣,字景贤,或作嘉贤,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江苏扬州(今扬州市)人,一生著述甚多,著有散曲集《睢景臣词》。杂剧有《莺莺牡丹记》、《千里投人》、《屈原投江》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散套,是元代散曲中优秀名篇。《录鬼簿》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可知此套曲当时已负盛名。
套曲取材于汉刘邦称帝后,威加海内返故乡的史实。然而并没有写衣锦还乡的荣耀,却通过一个与刘邦有过瓜葛的乡民,揭露了刘邦过去强秤麻、暗偷豆的行为。并以贫贱与显贵的对比描写,寥寥数笔,画龙点晴地勾画出他昔日虽然喂牛切草,拽坝扶锄,如今却“觑得人如无物”的变化,撕下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神圣尊严”的面具。同时,作品还对那些趋炎附势的乡绅们忙着接驾时装模作样的丑态,进行无情的讽刺。作品写的虽是历史故事,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情况。
这一套曲,构思巧妙,利用乡民的口吻,嘻笑怒骂,定下了讽刺幽默的基调。作品结构紧凑而有层次,形象鲜明,语言本色生动,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扬州清曲
起源于元代“小唱”的扬州清曲,汲取了江淮一带各种俗曲、民歌的营养,在明中叶形成了富有地方气息的曲种。
扬州艺伎
李翠娥元代扬州艺伎,熟读《史记》《汉书》。扬州总管不相信她知书,指着庭前梅花让她作诗,翠娥当即作《咏梅》一首:“粲粲梅花树,盈盈似玉人。甘心对冰雪,不管艳阳春!”总管见了,不得不服。
杂剧名伶(扬州自古出美女)
历史上的扬州美女早已形成了群体,扬州美女一词,包容了和扬州有关的所有美丽女性。她们大体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来自历代社会各阶层的扬州美女;二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扬州美女,如琼花仙子、芍药女等;三是小说戏曲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如《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在瓜洲沉江的杜十娘等人。那么,扬州的历史上有多少真实的美女呢?
朱帘秀 一名珠帘秀,元代杂剧名伶,常在扬州演出,人尊称为“朱娘娘”。她和当时著名曲家关汉卿、卢挚、冯子振等均有唱和,自己也能作曲,其《双调.寿阳曲.答卢疏斋》写道:“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全曲写青山、写烟云、写篷窗、写大江,情景水乳交融。关汉卿有《赠朱帘秀》赞美她:“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李楚仪 元代扬州杂剧名伶。与著名曲家乔吉交往甚密,乔吉至少有《贾侯席上赠李楚仪》、《席上赋李楚仪歌以酒送维扬贾侯》等七首散曲,是赠给李楚仪的。著名元杂剧《扬州梦》中的杜牧实为乔吉自己的影子 张好好也即李楚仪的影子。楚仪擅长歌唱,《青楼集》载:“李楚仪,维扬名伎也,工小唱,尤善慢词。”其女儿童童继承家学,善于杂剧,时往松江演出。
翠荷秀 本姓李,元代扬州杂剧名伶。《青楼集》记载她:“杂剧为当时所推。自维扬来云间,石万户置之别馆。石没,李誓不他适 终日却扫 焚香诵经。石之子云壑万户、孙伯玉万户 岁时往拜之。余见其年已七旬 鬓发如雪 两手指甲皆长尺余焉。”这位出色的杂剧艺人,可惜未能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