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1949-2016
▲ 开国第一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举行的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大典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大礼堂举行宴会,招待参加大典的中外嘉宾。这次“开国大宴”选用的菜品就是我们扬州人常吃的淮扬菜。
▲ 通草菊花的展出
1953年著名制花艺人钱宏才突破传统习惯,通过观形、采真,研制出“胭脂上翠”、“盛世之裔”两盆通草菊花,在菊花会上与真菊花同列展出,令观众难辨真假。
▲ 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清曲的传承
1962年,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章鸣先生在专访扬州清曲艺术家王万青先生后,根据确凿史料,收集梳理了从1840年之后的传承人员情况。扬州清曲表演风格雍容雅致,受到了群众普遍的喜爱,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用扬州清曲新创的《扬州小巷》、《芍药花儿开》等节目,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 扬州木偶剧团成立
1973年,扬州木偶剧团成立,扬州木偶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征程。此后一些年,扬州木偶连续参加全国木偶戏、皮影戏和中国艺术节会演。1997年,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迁址扬州。
▲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玉雕的传承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扬州玉雕艺人新创作出大批精品力作,其中白玉“宝塔炉”、碧玉“聚珍图”、白玉“五行塔”和“大千佛国图”等四件作品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百余件作品在国家、省级评选活动中获大奖。
▲ 扬州炒饭被列为中国名菜
1990年,扬州炒饭被列为中国名菜。2002年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注册,扬州市烹饪协会发布了《扬州炒饭标准》。2005年联合国为庆祝当年主题“国际稻米节”推出了“环球300种米饭食谱”,扬州炒饭位居中国5种入选食品之首。
▲ 冶春花园茶楼成立
1994年,扬州市政府建设“乾隆水上游览线”,将冶春茶社迁址于问月桥西绿杨村(绿杨城郭)东隅,在原址成立冶春花园茶楼。今日冶春横跨北门桥,一东一西,首尾衔接呼应,相得益彰。现两家单位先后划入扬子江集团,俗称“东、西冶春”
▲ 高邮民歌声名远播
1998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晓光老师带团来高邮采风,将民歌手演唱的原生态秧歌《隔趟栽》录制成音乐专题片,在央视3频道、4频道重播10多次。央视3频道与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节目中,经常播放高邮民歌,使之声名远播。
▲ 焦循墓重修
1998年,扬州城北古镇黄珏重修焦循墓。焦循是清代扬州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戏剧理论家,被人们称为“一代通儒”,一生著书400余卷。
▲ 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垛乱针绣
19世纪下半叶,鲁垛杨莫氏对传统的枕套绣、肚兜绣和花鞋绣技艺进行大胆革新,融入生肖、花草等图案,充实了传统刺绣的内容。逐步形成了鲁垛乱针绣的独特风格,成为刺绣工艺的后起之秀。
▲ 中国荷藕之乡-宝应
1998年,宝应被国家农业部等六部委命名为“中国荷藕之乡”,成为国内最著名的捶藕和鹅毛雪片生产基地。
2000年4月,扬州首次举办“烟花三月”国际旅游节,“烟花三月”节的前身是琼花艺术节。扬州于1988年10月举办首届琼花艺术节;自1991年起,两年举办一次,至1997年后停办,共举办了五届琼花艺术节。2002年4月更名为“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 “烟花三月”节已经成为展示名城风采的闪亮名片、推进项目建设的重要平台、市民热切期盼的盛大节日。
▲ 绿杨春茶叶
扬州绿杨春茶叶有限公司前身系1908年开设的景吉泰茶庄。1956年景吉泰茶庄与其它几家同业商店合并组建公司合营的绿杨春茶叶店。2000年,绿杨春茶叶店改制为绿杨春茶叶有限公司,以“诚信经营”作为企业的立身之基。
▲ 琼花被定为扬州市花
20世纪80年代,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琼花定为扬州市花。天下无双的琼花,在扬州古城重放异彩,成为扬州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 扬州大煮干丝
2002年,扬州豆制品获“扬州市知名商标”和“扬州市消费者满意商品”称号。煮干丝是淮扬菜的著名特色菜。维扬干丝干已成为淮扬菜“大煮干丝”的指定原料。
▲ 《茉莉花》被定为扬州市市歌
2003年3月,扬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根据社会各界的要求,通过立法程序,把《茉莉花》确定为扬州市市歌。民歌《茉莉花》以优美的曲调,歌颂茉莉花的纯洁与芬芳,表现了扬州人对美好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
▲ 界首茶干节
2003年,界首镇政府以茶干为媒,举办“中国江苏界首茶干节”。传说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路经界首停泊,偶食此品,龙心大悦,赐名“茶干”,定陈西楼五香茶干为贡品。陈西楼五香茶干被评为杭州国际西湖博览会金奖、江苏省食品展览会金奖等。
▲ 黄珏老鹅获金奖
2003年,在中国烹饪协会等联合举办的中国民间、民族菜华西美食节上,黄珏老鹅荣获首届中国民间菜肴热菜比赛的金奖,并被江苏省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授予“产品畅销奖”。
▲ 杭集被命名为“中国牙刷之都”
2003年,杭集被国家轻工联合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牙刷之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集相继建立牙刷联合会、牙刷生产合作社、邗江县牙刷厂,其生产规模、从业人数不断扩大,牙刷制作遍及乡间村里,成为杭集的支柱产业。
▲ 扬州火车站投入运营
2004年4月18日,扬州火车站竣工并投入运营,位于扬州市广陵城区西北,距离扬州市中心5.7公里,扬溧高速公路(扬州西出口)下,两公里即到火车站,距离南京北站92公里,隶属上海铁路局,现为一级站。
▲ 晚清第一园
2005年4月,著名古建园林专家罗哲文先生为何园提写了“晚清第一园”。
▲ 润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
2005年5月1日,润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连接镇江、扬州,全长35.66公里,工程创下八项国内第一,代表了当前我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其惊人的悬索桥跨径,1490米长度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桥全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监理、自己管理的特大型现代化桥梁,是改革开放以来又一项重大成就,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交通战线的巨大成就,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又一伟大奇迹。
▲ 联合国人居奖
2006年9月20日,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人居署)正式宣布中国的扬州市荣获2006年度“联合国人居奖”称号,原因是较好的保存了旧城并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这是一项世界级的荣誉。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说:扬州是我发现的最契合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 扬州三把刀获荣誉
2007年,在全国首届劳务品牌展示交流大会上,扬州“三把刀”荣获“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称号。
▲ 邗沟大王庙重建
2007年春邗沟大王庙重建。20世纪50年代初毁,位于扬州城北古邗沟旁,庙里供奉春秋吴王夫差和西汉吴王刘濞。大王庙的传说是古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感恩情结和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
▲ 吴征镒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8年1月8日,在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颁奖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向一位92岁的老人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获奖老人就是具有国际声誉的扬州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
▲ 江泽民提名“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200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在扬州会见法国总统希拉克时,看到家乡的变化,欣然题词:“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经过改革开放焕发勃勃生机的古城扬州,从此迈上建设更高水平名城的征程。
▲ 扬州剪纸艺人享誉海内外
2007年,中国剪纸艺术精品博览会共设20名金奖,张秀芳、张慕莉、翁文、熊崇荣、陈凤霞五人的作品均获金奖。2008年,张秀芳的作品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 扬州漆器赠送日本
2008年5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本奈良向唐招提寺赠送了由扬州漆器厂制作的国礼《友谊之舟》。当代扬州漆器开发了一系列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的新工艺美术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数十件产品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
▲ 东关街上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2010年7月6日,悠悠千载的东关街,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东关街口,挂上了一块金字招牌—“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扬州东关街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业古街。它是扬州城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
▲ 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正式通航
2012年5月8日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正式通航。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占地约2291亩, 自2010年3月18日,扬州泰州机场开工建设,机场总投资约21亿元,扬泰机场是由江苏扬州与泰州合资建的一座4C级民用机场,远期(2020-2040年)机场向北向西扩展,占地4726亩,规划为4D级中型机场。
▲ 隋炀帝墓的发现
2012年底,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邗江区西湖镇曹庄一处房地产项目工地考古时发现了两座相连残存的古墓。2013年春节后,考古人员开始细致的探秘、发掘工作,两座方型砖室墓展露了真容。考古人员根据出土物证,认定了这两座古墓是隋炀帝杨广和皇后萧后的陵寝。
▲ 南水北调江都区水利枢纽通水
2013年5月30日上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试通水。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位于扬州市江都区江都水利枢纽。东线工程通水后,每年将向淮河、黄河、海河流域的下游地区和山东半岛送水148亿立方米,可以有效缓解江苏、安徽、山东3省沿线地区的缺水状况。
▲ 扬州江都88路好巴士通车
2013年9月26日,文昌路好巴士正式开通。好巴士HBS是一种新的城市公共交通解决方案,好巴士不同于BRT的建设模式,具有快捷、投资小、影响小、见效快的特点,是适合扬州文昌路现状的一种创新之举。初步建成文昌路、江阳路、扬子江路、邗江路“两纵两横”公交快线。在此基础上,构建层次明晰、布局合理的“快线、干线、支线、城镇村接驳线”公交线网体系。
▲ 龙虬庄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
2014年5月,龙虬庄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龙虬庄遗址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村民在此开挖鱼塘挖出了陶器、石器等文物。从1993年到1995年,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高邮市文管会进行了4次科学发掘,发掘面积计1335平方米,清理墓葬402座、房屋遗址一处,出土了大量的遗物和炭化稻。
▲ 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扬州入选世界遗产点、段最多,再次验证了她是“大运河第一城”的地位。
▲ “隋炀帝与扬州”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年10月22至23日,由中国唐史学会、中国考古学会、扬州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隋炀帝与扬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扬州举行,与会者纵论隋炀帝与隋朝、隋炀帝与大运河、隋炀帝对历史的影响、隋炀帝考古墓发现、隋炀帝与扬州等议题。
▲ 2500年城庆
2015年,扬州举办建城2500周年联欢大会、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扬州乡贤恳亲大会、第十二届运会“4+X”系列城庆活动,包括征集城庆LOGO、宣传口号、主题歌曲,编演音乐舞蹈史诗《千古风流》等。